新闻首页 > 首页人才政策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慈溪市科技创新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2011-07-11 16:42:00 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42904

扫码关注快速了解
招考、招聘、求职、人才政策等信息

慈溪市科技创新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时期,也是加快科技进步、推进自主创新,着 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战略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慈溪市科技创新发展十二五规划,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对于我市转变发展方式,增强 城市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形势与需求
  十二五期间,全球经济进入调整发展期,世界性的生产过剩更加严重,市场成为更加稀缺的资源,各国贸易保护力度不断加强,货币汇率复杂多变,对资 源、人才、技术、标准的争夺更加激烈,我国对外贸易和利用国外资源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生物等领域的新技术革命 加速发生,各国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转移资源消耗多、环境影响大的产业梯度。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推进发展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管理创新 转变;随着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东部地区和部分大城市将出现劳动力短缺的问题;继续实施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的战略,新型工业化和新型 城镇化进程加快;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发展教育、卫生、社保等社会事业;更加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十二五期间,我市站在历史新起点,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现代产业 体系,推进产业提升发展;加快新型城市化步伐,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增强科教文化软实力,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保障水平,推进社会和谐发展;建设 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新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结合我市发展的内在要求,未来五年, 必须切实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抓住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才能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二、现实基础
  十一五期间,我市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导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实施科技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加强科 技工作的组织领导,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家的创新意识显著提高。初步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技术 创新体系,132家企业建设的研发机构通过慈溪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的认定;大业慈溪工业设计中心等近10家专业研究开发机构设立,中国家电研究院华 东分院、慈溪市产学研联合研究院等创新服务平台功能不断增强;科技创新条件平台逐步丰富完善,建立了家电检测、灯具检测、农产品质量检测、产品快速成型、 科技文献检索、专利检索、虚拟科学院、网上技术市场等;与浙江大学、中科院等一批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实施“115人才工程,全市人 才队伍总量达到21万名,具有宁波市级及以上学术技术水平的人才62名。科技政策不断完善,相继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推进发展模式转型 建设创 新型城市的决定》、《关于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 见》等政策文件。科技投入不断增强,全市财政科技经费占财政支出比重持续保持在5%以上,政府投入的引导,带动社会科技投入,2010年,全社会研究与试 验发展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预计达1.63%,规上企业研发投入超过20亿元。组织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取得了一批以饮用水处理、高强高膜聚 乙烯纤维、百万吨级核电站密封材料等为代表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科技成果。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年均专利授权量近2500件,共获得发明专利503 件,22家企业参与31项国标和行业标准的制(修)定工作,拥有中国名牌10件,中国驰名商标94件。科技综合实力稳居全省前三甲,位居中国自主创新县级 市第7位,成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全国县域经济信息化试点县(市)。
  目前,我市科技总体水平同国内先进县(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为科学研究实力不强,中小规 模企业受资金、人才等要素的制约,难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人才短缺及其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高层次研发人员短缺,高级技工等应用型人才和高级管理人员短 缺,引进和留住具备创新、创业素质的高层次科技人才难度较大;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滞后,企业研究开发机构相对封闭,资源共享性差,政府主导型的科技公共 创新服务机构缺乏,与主导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起步较晚,科技企业孵化器已不能适应高科技创业的需求,规模相对较小,服务能力相对较 弱,与区域创新需求不相适应。科学技术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体制、机制性障碍,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已成为制约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以增强经济实力,提升 区域核心竞争力为主线,以完善区域技术创新和服务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深化改革开放、构建新体制机制为发展动力,以加强科技合作和培养引进人 才,提高信息化水平为重要抓手,重点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创新型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新型城市 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技术支撑,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自主创新
  加强原始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创造;强化集成创新,优化组合、集成创新成果,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注重引进吸收再 创新,广泛吸收国内外科学技术成果,在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充分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提高企业和产业的竞争力。
  2.坚持企业主体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增强企业的创新意识,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和生产经营一体化。以建设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3.坚持重点突破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围绕我市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和重点培育扶持的新兴产业,集中科技资源和力量,组织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带动性和标志性的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工程,实现重点技术的突破,切实解决一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提高整体竞争能力。
  4.坚持统筹兼顾
  调整科技投入结构,统筹项目、人才、基地的安排,把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作为项目论证和考核的重要指标;统筹安排工业、农业与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创新活动,体现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要求。
  5.坚持制度创新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努力消除阻碍自主创新的体制障碍。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协作机制、竞争机制、开放机制,促进各创新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现上级与地方、军工与民用、市内与市外、部门与部门之间科技资源的有效集成。
  (三)发展目标
  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科技发展的现实基础,未来五年,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力争建立健全具有特色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把 我市建设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科技进步示范市,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国家县域经济信息化城市,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高科技创新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高素 质人才集聚地。具体目标是:
  ——全社会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R&D)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达到2.5%,科技经费投入总额达到51亿元,市本级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保持在5.0%以上。
  ——人才总量达到21万人,万人人才资源数2000名以上,高质量高标准普及15年教育,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6年。
  ——专利授权数达到693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数达到420件。
  ——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通过认定有效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家。
  ——建设20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宁波慈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
  ——建立市级以上企业工程中心250家,其中: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技术)中心25家,宁波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11家。
  四、主要任务
  (一)发展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加强高新技术领域的技术创新,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战略性高新技术,高度重视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壮大高 新技术企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在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资源环境、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突 破性进展,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加强农业优质新品种的引繁,农产品深度开发,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促进生态高效农业发展;加强科技产业基 地和科技园区建设,发挥基地和园区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培育和发展创新型企业,推进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先进适用技术和提升传统产业,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 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二)加快社会发展领域科技研究,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加快遏制环境污染的关键技术研究。加强绿色环保、清洁生产等新技术研究开发,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重点加强节能、节材、节水、大气和 水污染治理、废弃物综合利用、生态恢复与重建、水土流失治理、重大自然灾害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体系建设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支撑,发展循环 经济和低碳经济,加快低碳技术开发与应用,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着力提升风能、太阳能、沼气等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全面推进可 持续发展。推进医药卫生领域科技创新,提高重大疾病诊断、预防与治疗水平。加强食品安全、灾害预测预警和安全防范技术研究,为公共安全提供科技支撑。促进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三)加强城乡一体化技术研究推广,促进新型城市化建设
  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软科学研究,突出研究空间布局规划、城市化路径图,文化、教育、社保、卫生等公共社会事业统筹发展,城乡统筹发展改革。加强 新型城市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互进共促、良性互动的体制机制研究与实践,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政策保障机制。加强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推广应用,提高互联网、物 联网的覆盖面和应用普及率,深化电子信息技术在制造业、效益农业、现代服务业中的应用,发展总部经济、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智慧产业;推进智慧健康保障、 智慧交通、智慧社区、智慧教育文化等体系的建设,促进民生事业发展。加强先进适用农机的研究推广应用,提高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强以 农村劳动力生产技能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培训,促进适应城市化生产生活要求,促进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稳步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集聚,为土地流转和农业规 模经营的快速推进创造经济社会条件。加强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和覆盖质量的技术研究推广,促进森林城市建设。
  五、发展重点
  (一)产业科技重点
  依托特色产业基地和科技园区,设立10个科技专项,积极实施产业技术赶超计划。
  ——智能家电技术专项。着力开发和应用节能技术、环保与资源再利用技术、新材料技术和信息技术。重点发展变频技术、制冷系统优化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 等,加强对混合能源技术、热泵技术等的应用研究。提高减量化、再利用和可回收的绿色设计水平,开展碳氢化合物等环保冷媒的应用研究。提高设计和生产中的信 息化、自动化程度,推广综合集成和柔性制造技术。提升高效环保节材型压缩机、直流电机、变频器、磁控管等关键零部件和模具的技术水平和配套能力,提高产品 质量,保障产品品质。
  ——高性能轴承技术专项。重点突破轴承的高可靠性、高密封、低震动、低噪音等技术;研究开发微型轴承、高精密轴承、特殊轴承;加强轴承生产装备的自动化、专门化技术;加强轴承企业废油资源的回收与再利用技术,减少环境污染。
  ——特色化纤技术专项。重点研究突破高强高膜(ES)聚乙烯纤维向超高强领域发展技术;短纤维产品加强对阻燃、抗静电、吸湿排汗、复合超细、易染、异 形、抗菌防臭、高强高膜、抗起毛球等差别化、功能化纤维的生产和应用开发;长丝产品加强多功能复合和混纤技术的开发;开发耐高温锦纶、医用改性锦纶、阻燃 锦纶等共聚或共混改性锦纶以及差别化、功能化服用锦纶;提高丙纶长丝、喷熔无纺布、高强高膜复合纤维等系列品种的产品质量和技术性能;加大差别化、功能化 腈纶研发。
  ——优质汽配零部件技术专项。重点研究和突破汽车传动系统、悬架减震系统、高性能刹车部件技术;高效节能空调、车载电子冰箱技术;新型汽车电子产品的 智能化、集成化、小型化技术;汽车重要部件的精密锻压技术。加强研发汽车节能低耗关键零部件、新型汽车电子产品、汽车照明系统、汽车内外饰件和基础功能 件;汽车安全及关键零部件产品。
  ——新材料技术专项。重点研究突破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纳米材料、微电子材料、新型显示材料、新能源材料、新型金属材料等制备技术。突出研究开发高性 能碳纤维、高强高膜聚乙烯纤维、高性能陶瓷纤维,电子化学品及电子浆料、引线框架,等离子显示板(PDP)和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等新型平板显示技 术中的荧光材料、介质材料、电极材料、载流子传输功能材料,锂电池、镍氢电池等动力电池材料,高强高韧和优异成形性能铝合金、耐热和变形镁合金、低成本高 性能钛合金、轻质金属基复合材料等制备技术及关联产品。
  ——新能源技术专项。重点研究半导体照明技术,特别是芯片封装、半导体应用开发;加强多种光伏产业相关技术,包括高纯度多晶硅、单晶硅材料制备技术、 太阳能级硅片制造技术、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生产技术以及高光电转换效率的新型太阳能电池生产技术等;加强智能电网关键技术和关键设备的研制、智能电网的灵活 调度和可控制技术、可再生能源接入智能电网技术。
  ——成套装备技术专项。重点对重大装备的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控制系统研究与攻关,提升装备的精度与性能,提高制造标准化、开放化、柔性化、信息化 和集成化水平。重点研发高档纺织机械、新型输变电、全自动注塑机、高精度轴承专用机械、烟气脱硫、水污染治理和水净化处理设备技术,以及高性能机械基础件 等。
  ——电子信息技术专项。重点研究突破数字家电、应用软件、半导体设计、电子材料、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大力发展高清晰数字电视、数字电视机顶盒、数字音 响、数字电视多媒体一体机等家庭视听产品;研究发展嵌入式软件技术、智能交通、信息采集与传送、新型网络、数字视频播控、汽车电子、电力监控等领域软件技 术与产品;研究设计高端手机芯片、智能卡芯片、工业控制芯片、数字信号处理器、射频收发电路、液晶显示驱动电路、厚膜和薄膜混合集成电路等;研究开发新一 代网络及射频识别、感应器等产品技术,高性能电子元器件。
  ——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专项。重点加快天然活性物质的提取、农产品生化制造及其发酵工程、农产品精深加工关键机械及装备、农产品物流及其储运保鲜技术在农产品精深加工上的应用,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农业新品种选育技术专项。重点突破分子育种、转基因、杂种优势利用等育种高新技术,加强种质资源挖掘与保存利用、优质育种新材料创制、新一代优质高产多抗专用农业新品种(新组合)选育及中试研究,加快推动农业品种结构调整,促进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
  (二)社会民生科技重点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城市化进程,重点实施两个技术推广工程。
  ——疾病防治技术推广工程。面向农村和社区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强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疾病危险因素早期干预等关键技术的应用 研究和推广,建设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的监控、预防、诊疗、康复与远程治疗技术服务系统;建立惠及所有社区的常见慢性病防治技术体系。以烈性传染病和重 大流行性疾病的防控为重点,开展公共卫生监测与预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范、应急救援与治疗等关键技术研究,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范与应急救援技术的公 共服务平台。
  ——安全技术推广工程。加强食品安全技术的推广应用,围绕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农贸市场和超市生鲜农产品及加工包装食品的安全需要,针对采 购、加工、储运、配送等供应链重要节点的安全问题,重点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与检测设备和试剂,加强预警、标准、全程控制三个技术体系和风险评 估、快速检测、质量追溯、安全控制四项技术在农产品生产中的应用。加强打火机等高危行业安全生产技术的应用研究与示范,建立安全生产监测预警与事故应急 处置技术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监控技术集成应用研究与示范,针对社会治安和城镇生活小区等公共安全保障需要,开展重点部位、交通卡点、居民小区、重点单位等 社会治安监控技术集成的应用研究,组织周界报警、电子门禁、电视监控、入侵报警、电子巡更等技术的集成示范,建立城镇居民小区治安监控技术集成示范工程, 为保障居民生活与出行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三)资源环境科技重点
  以发展新能源,减低产业排放为重点,重点实施两个技术推广工程:
  ——高效节能技术推广工程。在工业、建筑和照明3个领域,重点推广高效节能技术。工业节能重点加快推广企业能量系统优化与控制技术、洁净煤燃烧和整体 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系统(IGCC)技术、节能电机及变频调速系统技术、余压余热回收与多联产技术和工业锅炉节能改造技术等。建筑节能重点加快节能隔热墙 体材料、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的建筑一体化技术、楼宇中央空调节能技术等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照明节能重点结合国家十城万盏示范项目实施,推 广高光效半导体(LED)道路照明。
  ——减排技术推广工程。在医药、农药、染料、助剂及中间体领域,重点推广应用有毒有害原料级溶剂替代、连续管道反应等绿色化工技术;在印染、啤酒等行 业推广应用有机废水循环利用技术和装备,推广废液回收、综合废水处理等清洁生产技术,降低工业生产化学需氧量(COD)排放。在畜禽养殖业中推广一池三 改(沼气池,改圈、改厕、改厨)技术,引导养殖户按粪尿分离工艺设计养殖场,推广生物发酵床零排放技术,干清粪治污措施和固液分离技术。加快居民生活垃 圾处理技术及装置的推广。
  六、科技创新行动
  (一)实施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行动
  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完善区域创新支撑服务体系。一是加强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开放服务的原则,新建若干个创新公共服务平 台,提高现有平台运营水平,为全市中小企业创新提供信息技术培训、设计研发、检测检验等全方位服务。支持慈溪市家电园区电气安全检测中心和慈溪市华东轻纺 城纺织品检测中心建设,进一步引导扶持浙江大学产品创新设计中心宁波分中心和中国家电院华东分院等产品设计机构做大做强,打造若干个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 台,推动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宁波制造中心后期工程建设,抓好慈溪虚拟科学院、市专利检索平台等创新服务载体的完善提高,增强服务功能。二是抓好创业 创新孵化基地建设。加快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建设,力争使其建设成为环杭州湾产业带最重要的技术创新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及扩散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和高素质人 才集聚基地;加快建设浙江大学慈溪智慧谷、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力争使其成为我市集聚信息技术(IT)产业、科技创新服务等功能的知识经济集聚地;启动新兴 产业集群区建设,争创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打造若干个特色产业基地。三是加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大力扶持技术评估、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 移、专利代理、科技信息等知识密集型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四是搭建科技合作转化平台。进一步创新科技合作 方式,引导和帮助企业与更多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起长期科技合作关系,通过共建研发机构、委托开发产品、技术成果转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等各种途径, 加快培养和拓展企业的技术创新源头。
  (二)实施科技产业基地建设行动
  以产业园区为基础,行业龙头企业为主体,专业研发测试机构为支撑,高等学校科研单位为依托,加强科技产业基地建设。统筹规划和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和科技 产业基地,根据市域行政区划的调整和产业发展趋势,高标准制订我市特色科技产业基地的发展规划,高度重视建立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的工作机制,加大财政、 金融支持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力度,市级各有关部门、镇(街道)多方合力,全方位推进基地建设,建立完善基地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提升基地产业技术水平,充分发 挥行业龙头企业在特色科技产业基地中的带动作用,大力开展规划招商、科技招商活动,重视和加强基地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与使用。形成地方特色鲜明、配套设施 齐全、政策优惠、兴旺发达的科技产业基地。重点规划建设浙大网新智慧谷、新兴产业集群区(高科技园区)、文化商务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慈东工业区、慈星 纺织软件园。
  (三)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行动
  按照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的方针,完善政策措施,加强产业政策、科技政策、贸易政策与知识产权政策的衔接,运用财政、金融、投资、 政府采购政策和产业、能源、环境保护政策,引导和支持市场主体创造和运用知识产权,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商品化、产业化,引导企业采取知识产权 转让、许可、质押等方式实现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坚持技术创新以能够合法产业化为基本前提,以获得知识产权为追求目标,以形成技术标准为努力方向,支持企 业、行业组织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申请获取自主知识产权,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定;针对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特点,通过科技计划、重大产业 化项目和建设投资等方式支持科研机构、大学与相关企业在若干重点行业和技术领域建立知识产权战略联盟,形成联盟成员优势互补、协同配套、风险共担、权益共 享的运作机制,掌握行业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积极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文化环境,大幅度提升我市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 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知识产权执法和管理体制,发挥司法保护知识产权的主导作用,提高执法效率和水平;广泛开展知识产权普及型教育,在全社会弘扬以 创新为荣、剽窃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假冒欺骗为耻的道德观念,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文化;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完善知 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实现知识产权管理服务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机结合;建立和完善对外贸易领域知识产权管理体制、预警应急机制、海外维权机制和争端解决机 制。
  (四)实施科技型企业建设行动
  强化创新主体建设,实现企业创新能力有效提升。一是培育和扶持一批科技企业发展。结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及其工作指引,加强对已认定高新技 术企业的管理,引导企业保持足够的研究开发投入力度,不断研究开发高新技术及产品,积极申请知识产权;加强培训辅导,有目的、有重点地认定一批慈溪市和宁 波市科技型企业,培育一批高新技术后备企业,使他们成为提升我市产业结构层次,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领军队伍。二是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以各级各类科 技计划项目实施为载体,鼓励引导企业积极开展科技攻关,重点实施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发展关联效应大、支撑产业作用显著的重大科技项目,切实解决我市主导和 支柱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和技术难题。落实好企业研究开发费税前加计扣除、研发仪器设备加速折旧等优惠政策。三是鼓励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大知识产权 保护力度,鼓励企业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重大产品,支持和推进发明专利产业化,推进专利试点示范企业创建活动,培育和发展一批知识产权优 势企业。
  (五)实施企业研发创新平台建设行动
  总结提炼企业研发机构成功建设的经验,大力宣传企业研发机构对企业持续发展的作用意义,提高企业家对研发机构建设的认识,充分发挥其在研发机构建设中 的核心作用;强化政策激励,引导企业加强研发投入、人才引进培养、科研仪器设备的添置,建立科研管理、人才培训、奖惩措施、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良好的运 行机制;牵线搭桥,帮助企业与联合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和实验室;鼓励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向其他企业开放,增强创新资源的外溢效应。积极扶持重点 骨干企业争创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加快培育省、宁波市和本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鼓励企业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争取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 (CNAS)认证。
  (六)实施数字慈溪建设行动
  加快数字慈溪和智慧城市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一是完善信息技术设施,加快城市互联网、有线电视网、电信网三网融合,全面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 和双向化升级改造,提高业务承载和支撑能力,发展数字电视,充分利用三网融合有利条件,创新产业形态,促进文化产业、信息产业和其他现代服务业发展, 力争成为国内县(市)级三网融合的试点区域。二是做好四大基础数据库建设。以公安人口信息为基础,整合人口和计划生育等部门的人口基础相关信息资源, 建立战略性人口基础信息系统;以组织机构代码为统一标识,建立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以市规划局地理信息为基础,分层整合、国土资源、环保、建设、林业、水 利等部门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建立逻辑上统一、物理上分布合理、可共享的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以统计信息为基础,建立全市宏观经济管理信息数据 库。三是加快城市数字化应用体系建设。围绕政府阳光工程建设和打造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加快推进面向公众、企业的服务系统建设,优化和完善慈溪市党政信 息网,增强党政信息网的运营能力,延伸到全市所有自然行政村和社区;围绕社区政务、社区公共服务平台、社区智能化、信息终端应用,完善和推广社区信息化一 站式应用,建设81890慈溪分中心;以帮助农民增收节支、综合服务、促进发展为主线,推进数字农业数字农村建设。四是推进网络信息技术应用, 重点推进智慧企业、智慧贸易、智慧物流、智慧金融、智慧交通、智慧市民公共服务与管理、智慧社区安居、智慧文化娱乐、智慧健康保障等9大应用系统。
  (七)实施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行动
  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提高创新要素的效益。一是加快政府科技管理职能转变。把科技行政管理的中心从直接管理项目、资金转移到加强规划引导、制度建设、政 策调控和公共服务上来,转移到组织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的攻关和推广上来,转移到科技进步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上来,整合统筹科技资源,强化政府科技资金的导向 作用。二是改革完善科技计划管理体制。完善科技项目立项制度,建立科学公正的科技评估制度;完善绩效考核制度,提高科技投入与产出比,探索建立科技持续创 新发展的新机制。三是研究建立自主创新联动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有关部门的职能作用,定期或不定期地研究解决我市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区域在自主创 新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形成各部门共同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合力。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发展
  1.健全科技领导组织体系
  强化一把手抓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的意识,建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市科技、发展改革、经济发展、农办、农业、人事、财政、统计、教育等相 关职能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市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与镇(街道)的联系,完善科技工作联动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发展中的引导作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 在市科技局,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经常听取科技部门的工作汇报,及时研究解决科技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并从人力、物力、财力上为科技部门履行职责 提供保障。
  2.完善科技专家咨询委员会
  聘请国内科技、经济、管理和法律专家,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以及重点企业、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等领域的有关专家,对我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产业技术需求和重大科技项目等重大决策进行论证和咨询。
  3.完善党政领导推进技术创新目标责任考核制度
  把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制定和实施技术创新计划、促进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并把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强化督促和检查,确保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拓宽融资渠道,增强投入力度
  1.不断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
  进一步完善科技投融资政策,深化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建立创业投资资金、风险投资引导资金及知识产权质押、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试点。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与风险投资为支撑、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
  2.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
  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科技投入机制,市本级财政科技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3个百分点以上。加强科技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实现科 技行政主管部门与其它部门科技投入的联动。加快建立科学的财政科技投入绩效考核机制和科学评价体系,提高财政科技投入的效率。建立严格的财政科技投入管理 机制,进一步规范科技经费的使用与管理。
  3.加强科技投融资平台建设
  构建集科技风险投资、金融信贷、科技贷款担保、信托投资、企业融资中介服务、政策信息服务、企业项目推介为一体的科技投融资服务平台体系,增强科技产 业金融服务功能,为科技企业从创业初始、技术孵化、发展成长、资本扩张到最终做大做强实现上市提供一条龙服务,实现技术与资本的对接,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 级。
  (三)加强人才开发,造就高素质队伍
  1.实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有针对性地制定增加总量、优化结构、提升层次等方面的人才工作措施。增强教育投入,加强教育阵 地、创业平台建设,采用多渠道、多形式加强人才培训,通过多方式、多途径加快人才引进步伐,重点建设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创新型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 实用人才四支队伍。
  2.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改革
  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各级党委要把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善于用战略思维、开放视野、发展理念谋划和推动人才工 作,落实人才培养使用重大政策,抓好重大人才工程。自觉用科学理论指导人才工作、用科学制度保障人才工作、用科学方法推进人才工作,构筑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工作水平,使人才工作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3.营造良好人才发展环境
  完善人才政策制度,优化人才全面发展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科技人才施展才智能力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用事业聚才育才,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 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要鼓励创新、爱护创新,使一切创新想法得到尊重、一切创新举措得到支持、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关心人才学 习和生活,千方百计为他们排忧解难。通过大力表彰和广泛宣传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形成见贤思齐、奋发努力的良好风尚。
  (四)加强科技合作,提高合作水平
  1.完善合作机制
  以产业科技攻关、企业技术攻关和技术升级为重点,通过技术入股、股份合作、改制重组、技术外包、委托开发、购买成果等形式,形成权责明确、风险共担、 利益共享的长期合作机制。按照自愿互利、优势互补、合作互动的要求,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我市各镇(街道)和企业建立多种形式的战略联盟,探索和创新政产 学研合作新机制。
  2.扩大合作范围
  力求在现有国内二院八校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加强与科技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合作,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合作,重点引进高新技术项 目,推进企业向研发国际化、市场全球化膜式转变。鼓励中小型企业通过科技合作,与各类科研院所建立联系,主动寻找技术依托。
  3.深化合作层次
  以自愿平等、权责对等、互惠共赢为原则,市、镇两级政府结合产业特色,与相应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充分发挥合作双方的优势,组 合各种创新要素,支持企业从委托科研单位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等单项合作,逐步向委托培养人才、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共建实验室和研发机构等综合性 合作发展。
  (五)发展创新文化,营造良好环境
  1.强化政策激励
  根据新时期科技创新的特点,研究完善激励企业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政策体系,包括财政政策、融资政策、人才政策,用地政策、政府采购政策、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奖励政策等。切实贯彻落实国家扶持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
  2.营造良好氛围
  强化服务行政理念,形成自主创新的良好政务环境。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形成自主创新的良好市场环境。以政府作为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的倡导者,发挥行 业协会在科技进步中的作用,共同营造科技创新的文化氛围。通过科技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数据共享等多种方式,完善科技评价体系和奖励制度,形成尊重知识、尊 重人才、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
  3.开展科普活动
  认真贯彻执行《科普法》,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推广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组织开展多种形式和系统性的校内外科学探索和科学体验活动, 加强创新教育,培养青少年创新意识和能力;加强科普基地建设,各类报刊、电台、电视台和公共网站等媒体要落实科普版面和时段,广泛开展科技学术交流、学术 辅导等科技专业知识普及活动,鼓励经营性科普文化产业发展。以科技馆、博物馆、社区等为载体,积极举办科技活动周、科普节、科技讲座、科技咨询等各类科普 系列活动,完善科普教育。




 

慈溪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168印发

新闻附件

附件名称 附件上传时间